新年的喜庆气氛并没有冲淡笼罩在煤炭行业头上的阴影。正月十五前后,55世纪welcome,随着一大批煤矿陆续复工生产,矿工们惊愕地发现,多年来不见的煤堆重新出现,煤炭价格更是直线下滑。
“春节放假期间,我们未雨绸缪,加强与电厂的对接协调,及时把年前积存的煤炭销售了出去,才保证了节后的正常生产。”河南禹州枣园煤业公司总经理颇感压力地说,“2024年煤炭价格和上年相比少了个整数,由1800元/吨降低到800元/吨。今年以来,煤炭市场行情颓势更加明显,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已降至600元/吨左右。”
这只是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周期性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去年12月初,本报就以《煤炭行业警报拉响,打造周期性“魔咒”迫在眉睫》为题,对未来国内煤炭市场走势提出了预警。但没想到一语成谶,原先的预判很快变成了冰冷而又残酷的现实,特别是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煤价下行更为迅速。有关数据显示,春节过后,北方港口煤炭库存不断增加,煤炭价格不断下调,至2月19日为止,已经连续下跌11天,且仍没有出现止跌的迹象,2025年煤炭现货跌破长协价已几成定局。
煤炭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着煤炭价格的走势。2024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开启下行通道后,之所以“跌跌不休”,并在近段时间出现了罕见的“十连跌”,主要是煤炭产量稳步增加,而需求端并没有强大的支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7.6亿吨,同比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有8个省份原煤产量过亿吨,产量合计43.45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91.3%。
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煤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24年,我国进口煤炭5.4亿吨,同比增长14.4%;出口煤炭666万吨,同比增长49.1%。其中,前五大煤炭进口来源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蒙古国、美国,进口煤炭合计约5.14亿吨,约占全国进口煤炭的95%。
“2023年,我国国内煤炭产量47.1亿吨,进口煤炭数量4.74亿吨,合计达到51.84亿吨,而2024年这两项加起来高达53亿吨,总体比2023年高出近1亿吨。在需求端没有新的支撑面情况下,煤炭供需必然失衡。”一位业内专家分析说。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对煤炭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据有关数据,我国非化石能源主要用于发电,2023年发电用非化石能源约为9.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0.7亿吨标准煤,增长7.3%。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用能分别增长15.7%、35.8%。2024年,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55世纪welcome,国内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全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9%,较2023年提高1.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比2023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首次超过石油。
“国内原煤产量的稳步增加,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进口煤炭的大幅增加,在提升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同时,也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矛盾,导致煤炭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业内人士分析说。
中东部地区稳产保产,西部地区扩产增产,是当前煤炭行业的一大趋势。特别是西部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煤炭产能的快速集中释放,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原煤产量累计同比分别增长3.3%、0.2%、2.3%、10.7%和12.3%,其中贵州、云南、新疆3个产煤大省,产量大幅提升10%以上。而到了2024年,全国一共有23个产煤省份,在其中8个原煤产量过亿吨的省份中,6个煤炭产量同比增长的省份分别为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河南、宁夏,仅河南为中部省份,2个同比下降的省份分别为山西和安徽。2024年,原煤产量增加10058万吨。
如果逐省进行对比分析,“西增东稳”的态势更是一目了然。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原煤产量排名前四的省份,内蒙古12.97亿吨,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5.4%;山西12.69亿吨,同比下降6.9%;陕西7.80亿吨,同比增长2.0%;新疆5.41亿吨,首次突破5亿吨,同比增长17.5%,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首位。上述四省份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1.66%55世纪welcome,,较2016年的69.05%提升12.61个百分点。即便是2024年煤炭产量同比下降的山西,未来煤炭产量仍有提升空间,可能不日将实现“由负转正”。2025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山西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实现有效提升,7座建设煤矿进入联合试运转,10座煤矿完成竣工验收,5座生产煤矿完成产能核增;全省规模以上原煤产量预计达12.7亿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全省智能化煤矿达268座,位居全国前列。
而2024年煤炭产量排名五至十位的贵州55世纪welcome,、安徽、河南、宁夏、山东、甘肃,占比则分别为3.05%、2.22%、2.19%、2.18%、1.82%、1.40%。其中,贵州原煤产量1.45亿吨,同比增长7.9%,产量为“十四五”以来最高。安徽原煤产量1.06亿吨,同比下降5.8%。河南原煤产量1.04亿吨,同比增长1.4%。尤其是宁夏去年积极推动新设煤矿开工、探矿权应转尽转,实行快报快批,累计新增煤炭产能1410万吨/年(其中先进产能650万吨/年),煤炭产能达到1.46亿吨/年;全年煤炭产量1.04亿吨,首次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5.1%,高于全国增速3.8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尽管如此,西部省份发展煤炭产业的积极性仍不减反增。有关信息显示,2025年,山西、新疆将煤炭产业发力点放在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上。山西将开展煤矿“四个一批”,新建智能化煤矿130座。新疆将推进准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哈密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与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准东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和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陕西省也提出,持续稳煤扩油增气,加快杨家坪、可可盖等煤矿建设,推动榆林和延安气田挖潜扩能、宜黄区块增储上产,力争2025年原煤产量8亿吨。甘肃将全面推动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开工建设安家庄煤矿、唐家河煤矿、新柏煤矿、马福川煤矿、毛家川煤矿,力争2025年煤炭产量超过7000万吨。贵州将加快建设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永荣磷氟煤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煤矿20处,调度原煤产量1.8亿吨。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兜底”作用。要想实现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避免无序发展造成的“大起大落”是重要一环。
“在当前中东部省份煤炭产量相对稳定、市场需求增量有限情况下,适当放缓西部省份煤炭产能投放扩张速度,将有利于国内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业内人士建议,国家要统筹煤炭产能的规划、建设和投放,结合中东部省份煤炭产能的衰竭状况,科学布局西部省份的煤炭产能,从源头上控制煤炭产能过剩。
实际上,我国煤炭这种周期性反复造成的“大起大落”,对整个煤炭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纵观前几轮煤炭产业的周期性反复,在煤炭行业低谷期,煤炭企业举步维艰,尤其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煤炭城市也因此一片萧条,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整个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煤炭产能向西部省份转移是必然趋势。但必须要统筹规划,有机衔接,在总体上保证国内煤炭产能增减平衡,这样才能利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说。
煤炭行业“寒冬”来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煤炭行业如何向“新”发展,在“寒冬”中苦练内功,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煤炭先进产能,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迎接新一轮煤炭春天的到来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